欢迎访问丽江师范学院校园信息化管理中心网站!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 >   网络安全   >   网络安全动态   >   正文

网络谣言的界定和成因

作者:    信息来源:    发布时间: 2021-01-30

来源: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作者:雷霞

话题一:网络谣言的界定

谣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,它存在的历史几乎和人类口耳相传的历史一样漫长。但至今,人们对谣言产生的动因及界定依然莫衷一是。治理网络谣言要从界定谣言开始。历史上,对谣言的定义有以下几种:

虚假说。这是最普遍的概念,简单地认为谣言就是虚假的消息,但是事实上,很多谣言并不一定是假的,有的甚至事后证明是真的,所以这个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。

故意说。认为故意传播的是谣言。使用这个概念,涉及谣言和流言的区别。在英文中,流言和谣言,都是“rumour”一词。在中文表达中,二者有一定的区别。有的学者认为,谣言是故意传播的,流言是非故意传播的。实际上,好多谣言是无意传播的。所以,仅用“是否故意”来区分谣言和流言,不是很妥当。可以从传播的强度和广度来区分,谣言传播的范围更广、强度更大,流言传播的范围要小一点,强度也没那么大。另外,谣言偏向于故事的完整性,流言是碎片化的、流动性的。

未经证实说。没有经过证实就传播的消息,尤其是没有经过官方证实,就是谣言。但是谣言不可能都要经过官方证实,而且官方不仅有证实,也存在证伪的情况,所以这个概念不全面。

即兴新闻。指群体议论过程中的即兴新闻,这个概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。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,需要区分谣言和假新闻。假新闻一定是假的,但是谣言有真有假。但是假新闻通常是在媒体上发布。一旦假新闻大面积传播开、广大网友大面积转载,就有可能变成谣言。

解释与评论说。大家看到一件事情的时候,加入了自己的解释和评论,就有可能产生谣言。这个视角实际上让我们对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有了一定的包容性,对于谣言为什么会产生也有了一定的根源上的探究。

神话说。也就是历史习俗和神话。这个概念认为有的谣言是由神话的某个片段流传而来。这类谣言在中国古代就有,比如借助于神话力量赋予皇权一定神圣性等。

都市传说。都市传说一般是和恐怖故事连在一起。相关谣言呈现经常性且反复出现的特点,就像潜水一样,隔段时间就会冒出来。

反映与投射说。该说法认为谣言是社会上的一些问题的投射,或者是对人心理的影射。产生了这样的谣言后,我们应该去关注谣言背后的问题。如果问题得到解决,谣言自然会消失;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,谣言可能隔段时间又会冒出来。

对抗说。谣言是作为弱势群体的抗议工具而存在。当弱势群体面临一些问题,自己没有力量、没有渠道去解决,甚至迫于压力无法表达的时候,就会选择谣言来抗议或是推动事情大范围传播,以引起更多关注,促使问题的解决。这就赋予谣言工具性的含义。

不确定信息说。通过梳理上述概念,我们不仅能对谣言的定义有所了解,而且从中可以看出谣言产生的动因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谣言界定方法,就是不确定信息说。谣言就是广泛传播的不确定信息。这个概念当中广泛性和不确定性缺一不可。如果有确定性且被广泛传播,就不是谣言;如果它是不确定的,但是没有广泛传播,那也不是谣言。

话题二:网络谣言的成因

网络谣言产生公式:

谣言=(事件的重要性+事件的相关性+事件的娱乐性)×事件的模糊性×事件的推送力度÷公众批判能力

谣言传播的强度与两个因素有关,一是事件的重要性,二是事件的模糊性,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。两者是乘积的关系而不是相加的关系,如果说模糊性是零,这个事情再怎么重要也不可能成为谣言;如果该事情足够模糊,但是太细微,大家也不会关注、不会传播。这是最经典的谣言公式。

1953年科洛斯在经典谣言公式上加了一个因素——公众的批判能力。如果公众的批判能力足够强,不管谣言再怎么产生、传播,只要公众有自己的理性判断,就可以遏制谣言的传播。这就相当于“谣言止于智者”,“智者”就是指公众的批判能力。

到了新媒体时代,事件的重要性更加复杂化。在经典的谣言公式中,加入了事件的相关性和娱乐性。新媒体平台上转发的很多谣言,一种是和人本身相关的,还有一种是娱乐性的。有时候网友转发一个谣言,仅是出于娱乐的需要,这是新媒体时代谣言产生的一个动因。

另外,还加入了一个事件的推送力度,含有两个层面的意思。第一个层面,比如一些营销公司雇佣大量水军发布谣言信息,甚至会在转发过程中,给转发者提供有偿服务,通过这样大力度的推动,加速谣言传播。第二个层面,宽泛地理解事件的推送力度,比如一个谣言信息经过网络大V或者意见领袖、专家之口传播,可信度会更强。所以这里给出新的谣言公式:谣言=(事件的重要性+事件的相关性+事件的娱乐性)×事件的模糊性×事件的推送力度÷公众批判能力。公众的批判能力越强,谣言的传播力度越弱。

     

    校址: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新团片区存信路499号 | 邮编:674199 

     

     版权所有:丽江师范学院 |行政邮箱: ljszedu@163.com